气朔计算 [清空
 年 
 个节气、候、望、朔、表 
  气朔是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。
  《文选·王融〈三月三日曲水诗序〉》:“挈壶宣夜,辩气朔於 灵臺 。” 李善 注:“《周礼·夏官》曰:‘挈壶氏掌悬壶。’ 蔡邕 《天文志》曰:‘言天体者有三家,其一曰宣夜。’ 郑氏 《毛诗笺》曰:‘天子有 灵臺 者,所以观祲象,察气之妖祥。’《左氏传》曰:‘公既视朔,遂登观臺以望,而书云物。’”后亦以泛指节气,岁时。 南朝宋·谢庄 《宋孝武宣贵妃诔》:“移气朔兮变罗紈,白露凝兮岁将阑。”宋·沉括 《梦溪笔谈·技艺》:“求星辰之行,步气朔消长,谓之缀术。” 清·黄宗羲 《明夷待访录·学校》:“学歷者能算气朔,即补博士弟子。”
  以地球为中心,自春分点(黄经0°)起沿黄道向东,所经过的角度称为地心视黄经,简称黄经。月球和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等的时刻称为朔,也就是太阳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时,即为日月合朔。“朔”的当天称为“朔日”。月球和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差180°的时刻称为望,也就是月球处在与太阳相反的一侧。
  农历将朔日设为每月的初一,朔日也称为新月。需要注意的是,“新月”那一晚是看不到月亮的。因为朔日当天月球在太阳一则,月球完全不能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上,所以当天晚上看不到月亮。望日(农历十五或十六)晚上的月亮最圆、最亮。我们平时讲的“一轮新月”实际上是指初二、初三的情景。“大二小三,月亮露边”,就是讲若上个月是大月卅天“一轮新月”在初二,若上个月是小月廿九天“一轮新月”则在初三那一晚出现。
  从新月变为半月时,和以上情况相反,月亮到午夜就在西方的天空沉落下去,这样的半月叫做上弦。过了满月以后的半月,叫做下弦。
  过了下弦,月出的时间越来越晚,一般午夜过后才升起,这时黎明的东方,像弯弯的镰刀一样的月牙开始出现,天亮以后仍停留在天空,这种月亮叫做残月。一过了残月,月亮又慢慢“瘦”,这时就该迎接新月的来临了。
  月亮经过29天12小时44分周而复始地从圆到缺、从缺到圆,古往今来,人们一直就把这个周期作为一个月,用来制定的历法,就是阻历或叫农历;月亮盈亏的周期比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长两天左右。这是因为月亮从新月开始转一周又回到原来位置的时候,太阳已经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又向前走了一大步的缘故。就是说需要晚两天时间,才能追上太阳。不追上太阳,就不能成为新月。
  定气是一种确定节气的制度。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,自春分点起算,黄经每隔15°为一个节气。
  定气的方法是隋代刘焯在隋文帝仁寿四年,即公元604年修订《皇极历》时创造的,但当时定气并未被采用。唐代一行虽然用了定节编排太阳运行表,但在制定历法时仍用了平气。到了清代顺治二年,即公元1645年颁行《时宪历》时,才正式采用定气。
  由于太阳在黄道上每天运动快慢不匀,所以节气之间的天数也不一样。冬至前后太阳运动得快些,两节气之间只有14天。夏至前后太阳运动得慢些,两节气之间达16天。节气之间的天数虽然多少不一,但能表示太阳的真实位置,使春分、秋分一定在日夜平分的那一天。唯一的例外是冬至和夏至,不论是用平气还是定气,都在同一天。
  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,以五日为一候,三候为一气,一年分二十四气,共七十二候。每侯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,叫“候应”,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。七十二候的候应有两类:一类是生物候,其中有动物的,如鸿雁来、寒蝉鸣、蚯蚓出等。也有植物的,如桃始华、萍始生、禾乃登等。另一类是非生物候,如水始冰、雷乃发声、土润溽暑等,内容非常广泛。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,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,如鹰化为鸠、雀入水为蛤等。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,在先秦古籍《逸周书》中所记载的已告完全确立,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。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,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,故难以广泛运用。下面将《农桑通诀》所载七十二候一一列出。